1. 首页
  2. 英语知识

英语教学:略论我国英语教育始源及对当下教学的思考

任何一种教育,都与社会需求分不开,英语教育也不例外。从我国英语教育的历史来看,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使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大门之外等待了近两百年之久,终于得到在中国传教、办学的权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先后得到了往北京派驻使节的权利。尤其要命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明文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此次订约汉英文字详细校对无讹,亦照此例”。清廷要臣恭亲王奕等于 1861 年上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京师同文馆就是在这样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于 1862 年应运而开设的。从中国的英语教学史角度讲,它也正是我国学校正规英语教学的正式开端;翻过这漫长的历史,自 1978 年 12 月 18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改革开放 30 余年,尤其是加入 WTO 之后,国际交流与竞争愈加激烈,要发展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就必须全面开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民的外语水平,增强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培养出一大批既熟练掌握外语又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情报、高新技术、现代管理知识的人才具有战略之需。美国奥巴马政府《2009 年国家情报战略》中,“提高掌握外语的种类与流利程度”作为对情报界的五大要求之一被确立。仔细阅读该报告的其它条款,细细推敲起来,无一不与外语相关。因此,探究我国英语教育的始源,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方针。如何才能完善英语教学,走出误区是我们从事英语教育的工作者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关键。
  教学思考一:英语怎么就这么难学?
  追溯英语教育的始源,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培养模式单一,实用人才偏少已成痼疾。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教育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和质量均有显着提高。但仍有两大问题突出存在:一是费时低效;二是分割重复。许多学生,历时十几年学习,不断重复,重读轻说,学习呆板,知识面窄,“哑巴英语”较为普遍,成为英语教学的尴尬。当然,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教材而言,它是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育理论、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具体体现。当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脱节,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脱节;各级教材存在较多教学要求和内容方面的重复;某些教材内容陈旧,忽视了实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学生难以学以致用;某些教材编排违背教育规律,不科学,不系统,册与册之间梯度不平均,跨度太大。因此,改革英语教学的出路在于按照小、中、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来设计与实践。一是摈弃以语法为中心汉式英语教学旧思维,以生活题材为中心展开能力训练,在交际的语境中培养交际能力。
  兼顾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做到整体连贯衔接,递进式、螺旋式提升。二是教材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选材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接受能力,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新颖有趣,体裁丰富,科学编排,突出实用性、文化性、交际性和国际性。三是适度引进国外原版教材。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社会网络信息化决定了国际化是全世界教育的大趋势。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培养出在思想、知识、技能上,对本国对世界的诸方面了解,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教学思考二:究竟是传授知识还是传授技能?
  早在 40 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指出:“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语言学习与其他(如舞蹈、烹饪、驾车、演奏乐曲、电脑操作等)学习有许多共同点。StrykerLeaver 也指出,学习一种第二语言可被喻为“学骑车、学打网球或学演奏乐曲”。在英语课堂,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常常遭遇如下“尴尬”:一是听说脱节,口语练习表面化,学生只是学英语,而不是说英语。声音是语言的灵魂,文字不过是语言的标本。我们从小学习母语的时候,就是先听妈妈讲然后模仿。并且总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模仿,而且妈妈总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只需很短的时间,我们就攻克了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但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就算听了很多,但没有在现实中通过说来模仿,所以效果较差。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说法,或者虽然知道但没有真实的场景来模仿,那听说能力怎么提高呢?二是每一节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能把老师讲授的记下来作为考试过关的金科玉律。学生之所以英语学习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即:把英语当成了知识去传授。如同教学生拉小提琴只学乐理而不练习拉音阶;教学生下象棋只学棋谱而不实战操练;教学生踢足球只学规则而不练习传球、射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人才培养的保证。当下的教学目标、模式、方法以及教材对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组织课堂教学及教材的驾驭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终身教育的理念业已形成共识。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英语教师出国轮训日益增多,在不远的将来,外籍教师取代中国籍英语教师亦不是痴人说梦。
  教学思考三:国际组织高级管理人才中我国公民为何成为稀有元素?
  国际组织是由各个国家组成的协调议事机构,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各国的精英,国际组织可以说是一个维护国家利益、展示国家形象提升综合国力的最佳舞台。从这个角度出发,鉴于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任职状况,有意识培养国际组织领导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可以说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曾经担任过中联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蔡武说,“外语院校毕业的学生外语好,但专业知识不过关,要下基层锻炼才适应,但有可能荒废外语。因此,应在学校解决。
  外事专业应定位在实用性上,要有基础理论,也要有政策、策略等方面的培训,要有外语水平,也要有较高的中文水平。”由此不得而知,国际组织高级管理人才除具备过硬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外,还得必备高强的英语水平,善于交流。交流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国际场合,善于交流很重要,否则别人不理解自己的观点,自然也就得不到他人支持。要改善交流状况,就不得不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传统外语教学模式重语法、词汇,却忽视了学习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交流。
  要建立以交流为导向的外语教学体制,鼓励外语对话,使之真正为我所用。综上所述,我们或许能从我国英语教育的始源读出血淋淋的国耻。这些国耻的成因大都源自于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国政。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语道破教育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在思想、知识、技能上,对本国对世界的诸方面了解,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要了解世界的先进科技,了解世界的先进文化;要争取国际话语权、保护我国合法权益。就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这门语言。只有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才能掌握对外交流的工具,才能在国际组织里发出中国的声音。因此,学好英语这门国际语言,大而说之,对国家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小而说之,对个人就是最大的爱国。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李良佑、张日昇、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 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测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 季羡林:《外语教育往事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
  [5] 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本文来自网络整理,不代表David英语学习网站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博主!

本文标题:英语教学:略论我国英语教育始源及对当下教学的思考

联系我们

1872150894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692003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