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英语知识

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要进行跨文化教育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社会科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反映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又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跨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及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跨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走出交际误区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不少英语语言基础较好的大学生往往会感到英语能力不够,与外国人交流存在一定困难:交谈中有时理解不了对方,有时又无法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些学者把这一现象归咎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欠缺。尽管如奈达说过“不同文化的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远远大于将他们分开来的个性”,然而文化差异无处不在,他们有时成了交际的障碍。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跨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进行。相反,缺乏跨文化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笔者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招呼语。中国人日常打招呼,彼此之间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 yet?) 但如果跟英语国家人也这样打招呼,他们可能就会茫然、困惑,有时甚至引起误解。因为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而会误认为这可能是你对他(她)的邀请。又如另一句中国人常用的招呼语“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简单地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在关系亲密者之间还可用“Hello”或“Hi”。
  2.称呼语。人们相互间称呼的习惯在跨文化语言中相差极大。中国人的亲属称谓不仅用于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并且还有泛化使用倾向,也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等,但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所以英语国家人的这些称呼习惯在中国人眼里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不把爷爷、奶奶称作 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反而显得得体、亲切;年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应是按照英语国家人的习惯把Mr.、Mrs.或Miss与姓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3.寒暄语。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甚至收入。因为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所以以上问题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关心,一种礼貌,但在英语国家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他们会很生气,从而导致交际冲突。英语国家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预测。另外,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 are you please?”(你好,请问你是谁呀?),而英语国家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Hello,8403229”或“Hel-lo,this is Tom.Could I speak to Marry,please?”(你好,我是汤姆。我能跟玛莉说话吗?),打电话的寒喧语必须这样用。
  4.答谢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所以当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也要谦虚一番,甚至自贬一番,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英语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另外,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语国家人那样频繁。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冲突,直接影响交际效果。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极有必要重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即交际能力。
  二、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日益凸显,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一)转变授课教师的观念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观念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二)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跨文化材料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可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邀请中外“英语通”做跨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我们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不仅仅要具有英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强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来自网络整理,不代表David英语学习网站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博主!

本文标题: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

联系我们

1872150894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692003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