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英语知识

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研究

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重语言技能、轻道德教育的现象。大学英语教师应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教材、教师、学生、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将道德教育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起来,融道德教育于日常教学之中。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做了如下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份要求除了提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外,还特别提到“提高文化素养”。毫无疑问,“文化素养”包含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而在英语专业教学方面,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不管是对于从事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还是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而言,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并非局限于英语听、说、读、写、译这些技能的讲授,也应承担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任务,否则,英语教学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误区要开展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首先要坚持德育为先。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技能、轻道德教育的倾向。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完全放在字词句的记忆和口语翻译的练习上。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在大学四六级考试或英语专业的级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是学生在英语专项比赛中获得佳绩,即认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业务领域或辅导员的任务,在课堂上只管语言技能的教学,而学生也自然认为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就是掌握英语语言的技能。更有一种论调认为英语不过是一门技能,而忽视了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道德信息,从而完全将英语的学习技能化、工具化和庸俗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前复旦大学校长王洪生教授认为大学在“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教授认为“现代大学之着重‘知性取向’,使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的课程中已失位或消失,在最好的情形下,也是边缘化,这是因为在科学知识的文化范典下,价值体系及观念被视为不是‘知识’,以是,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知识的庙堂中的位置也就不确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认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毫无疑问,大学在授业的同时,要遵循道德准则,负载道德理想,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如果大学里培养的人缺乏道德意识,乃至成为道德的漠视者和践踏者,那么即使专业学得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因此,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扭转这种重语言技能、轻道德教育的倾向,让英语教学回归和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正确轨道上来。

本文来自网络整理,不代表David英语学习网站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博主!

本文标题: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研究

联系我们

1872150894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692003558@qq.com